给矿的含泥量与粒度组成是首要控制因素。高含泥量或细粒级多会显著增大矿浆粘度,降低矿粒沉降速度,导致溢流跑粗。此时应增大加水量,稀释矿浆浓度以保证溢流细度达标。相反,若给矿已脱泥或含泥量低,则需适当提高矿浆浓度,以减少返砂中细粒级矿物的损失,提升分级精度。
矿石密度直接影响矿浆表现粘度和沉降行为。在相同浓度下,处理低密度矿石时矿浆粘度相对更高,溢流易变粗,此时应降低分级浓度;处理高密度矿石时,矿浆粘度低,颗粒沉降快,溢流更细但返砂易夹带细粒,需适当提高分级浓度加以抑制。此外,扁平状矿粒沉降慢于近圆形矿粒,处理此类矿石时需采用更低浓度或加快溢流排出速度。
螺旋分级机倾角虽在安装后固定不变,影响沉降面积和矿浆搅动程度。小倾角提供更大的有效沉降面积,利于获得细溢流,但也可能导致返砂含细增多。大倾角沉降面积小,粗粒下沉快,溢流变粗但返砂夹带细粒较少。操作中需根据既定倾角的特点,通过调节给矿浓度和流量等参数进行补偿,以获得最佳分级效果。
溢流堰高度是重要的可调参数,直接改变沉降区面积和容积。提高溢流堰高度能扩大沉降面积,增加分级区容积,减弱螺旋对矿浆表面的扰动,从而获得更细的溢流产品。当工艺要求较粗的溢流粒度时,则需降低溢流堰高度。根据生产需求灵活调整堰高是精细控制分级粒度的有效手段。
给矿浓度要根据矿石性质(密度、含泥量、粒度)灵活调整。浓度过高,矿浆粘度大,干涉沉降严重,分级效率下降,溢流易跑粗且返砂含水高;浓度过低,虽有利于分级但设备处理能力下降,水流冲力可能导致粗粒进入溢流。需根据密度、含泥量和分级目标,找到一个既能保证溢流细度又能维持合理返砂浓度和产量的最佳给矿浓度。
提升螺旋分级机效率需将矿石特性、安装倾角和操作参数(给矿浓度、溢流堰高度、加水量)结合起来,精准调控,确保螺旋分级机运转处于良好状态,才能实现分级效率的稳定与最大化,有利于后续选矿作业。